中新社沈阳2月19日电 题:辽西木偶戏非遗传承人:50载痴守演绎人“偶”不了情
中新社记者 韩宏
“这种感情,只有你真正痴心于某样东西,才会懂。”辽西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娜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偶尔会与手中的木偶对望,眼神中流露出的喜爱,看似一瞬,实则一生。
木偶戏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辽西木偶戏融雕塑、雕刻、头饰、服饰等艺术于一身,注重造型、表演、舞美、结构装置的相互结合,着重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思想品格。2006年,辽西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谈及如何与辽西木偶戏结缘,生于1956年的王娜说观看辽西木偶戏便是其童年最珍贵的回忆,直至上世纪70年代,她也成为一名木偶戏学员,并先后师从辽西木偶艺术表演主要传承人关剑青、关维吉、索万金、朱宝昌等名师,学习木偶表演和制作技艺。
“举功”“走功”“捻功”是练好辽西木偶戏的三大基本功,其中学艺第一关是“举功”。为保证台上的木偶不摇不摆,不高不矮,不前不后,王娜天天照着镜子举木偶练习,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这“过顶之力”而放弃,但王娜说热爱可抵艰辛,所以她坚持下来了。
从懵懂学员到演出骨干,王娜在辽西木偶戏的演艺道路上一直成长,但也走得一波三折。辽西木偶戏曾经一度陷入生存窘境,尤其是木偶剧团的解散对她打击非常大。回忆那段往事时她说:“原来中断这门艺术,像中断我的生命一样难受。”之后的日子她守着她的艺,她的团,同经起落,不离不弃。后来王娜自己注册成立了民营性质的木偶剧团。
“一二睁眼,三四五动,这期间呼吸也要人偶同步。”王娜在剧团里边打拍子边为演员们讲解。近年来,她多方借鉴国内外其他艺术之长,改进和发展舞台美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使之成为综合性艺术,先后创作、编排了木偶剧《卖火柴的小女孩》《鹿乳奉亲》等多部优秀木偶剧。
其中,她将中西文化元素融合,把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渔夫与金鱼》改编到中国民间故事情境里,并随着时代审美的演进,融入海洋保护等新的主题,在木偶造型的设计上更贴近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受到好评。王娜说,辽西木偶戏具有以形写神,以偶拟人的艺术特点,因此发挥木偶表演的优势,将生涩难懂的大道理融入故事情节中,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王娜一直潜心钻研木偶戏技法与造型上的创新,并致力于辽西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如今她的女儿高鸣鹤在其耳濡目染下成为新的传承人;王娜还积极与学校合作,成立木偶艺术团班作为剧团的后备力量,将自己所学传承给更年轻的演员。同时,每场演出结束,她总会让操纵木偶的演员来到观众席,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木偶的魅力。
“希望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木偶戏的演出形式,让观众们改变对木偶戏的固有印象,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辽西木偶戏,喜欢上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王娜固守在小小的一方舞台,让静态的木偶有了活态的传承,继续上演着“人偶缘”的不了情。(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