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互联中,激发日常生活的智慧

2023年2月21日 8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在万物互联中,激发日常生活的智慧

  ——走近物联网青年从业者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业之物联网】

  物联网不是新概念。

  西方学者早在1999年已给物联网下了定义,并预言21世纪中国将成为物联网的领跑者。

  预言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得以印证。据工信部消息,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亿户,占全球总数的70%。

  如今,数以亿计的智能设备和边缘智能设备已经出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物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的浪潮里,有一群年轻的弄潮儿,把万物互联的思路用在了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让人们的生活不仅拥有一个越来越便利的当下,也酝酿着一个充满智慧的未来。

  1.让物“开口”,同物“对话”,与周围默契关联

  表面上看,80后青年、数字政府住建行业解决方案负责人朱强的工作是将物联网等科技手段用于城市建设,但这样描述显然不足以道出他心里“理工男的浪漫”。

  “实际上,我与城市里的‘物’对话。它们用特定的信息、数据表达自己,我聆听它们、理解它们,然后转化成相应方案。”朱强说,“这很有趣!”

  物联网,从朱强的视角去理解很简单——世界上各种物理的、虚拟的事物,大到整个城市、楼房,小到手表、钥匙,只要在里面嵌入微型感应器后接入网络,就可以让它们“开口”。这样一来,人与物能“对话”,物与物也能“交流”,人们便能更智慧地感知所处的世界。

  与朱强一样从事物联网技术服务的青年人,是这场沟通的“年轻使者”。

  两年多前,朱强开始涉足物联网领域。他很快发现眼前的挑战:物联网是在众多单一技术搭建的底座上,构建出一个复杂系统。后端,需要更智慧的算法处理海量数据;前端,则连接着纷繁复杂的生活场景。

  “与事物沟通,是为了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人们所处的生活场景,进而提供智慧化服务。让它们说什么、怎样说,是我们大费脑筋的地方。”朱强以自己负责的某地智慧城管项目举例,市政公用、环卫绿化、专项监管等应用场景广泛复杂,涵盖大量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场景中的“物”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们光会“讲话”不行,还要“通人性”。为此,研发人员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实地调研、走访座谈,把自己放在居民、服务人员、管理者的不同岗位上亲身体验,发现需求。

  调研城市园林养护时,团队发现传统的人工养护全靠经验,园艺师承担了大量工作,但越来越无法应对复杂化、多元化的管理维护要求。“我们的办法是变‘园艺师发现’为‘植物主动诉说’。让它们实时感知天气、土壤情况,将自己的养护需求上报给后台,园艺师不必疲于奔波,通过远程操控实现巡查养护。”朱强介绍。

  为户外广告设计智慧管理方案时,居民对广告牌掉落伤人的担忧引起了团队的注意——户外基础设施易因材料老化腐蚀和外部荷载作用而损坏,巡查员仅靠肉眼时常难以发现,留下安全隐患。于是,团队在方案里加入了一个陀螺传感设计,对广告悬挂的位置和倾斜角度等进行识别和预警,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物联网不是虚拟的、冷冰冰的,而是真实改变着日常生活的,是有温度的。”这两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朱强见证了一项项智慧城市方案的落地。当看到街心公园用上了自己设计的智能灌溉系统时,当听闻环卫工人反馈垃圾箱满溢识别系统节省了大家空跑时间时,他在品尝到成就感的甜蜜之余,也越发品出了科技里的人情味儿。

  “在物联网所构建的智慧世界里,技术绝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我们希望用有温度的设计,改变我们与周围世界沟通、互动的方式,让人与物更默契地关联。”他说。

  2.要好设计,也要“硬实力

  墙面能实时显示人大脑里的画面、天花板在人们交谈时能同声传译……科幻小说、电影里,人们对未来智慧生活有各种天马行空的设想。

  这些设想若要成为现实,必须闯技术难关,硬件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其中关键一环。

  “别说科幻,现实中物联网项目的软件设计再成熟,没有硬件支持,也无法有效落地。”在各类场合,90后青年、“全智能未来停车场”项目对接人季芬反复提及的,是硬件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她的主要工作就是为项目方提供硬件产品服务。

  每次进出公司的停车场,季芬都会下意识看看散布四周的摄像头、传感器。这个智能化、无人值守的停车场能够全天候稳定运行,这些如同身体感官、负责收集信息的“小家伙”功不可没。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大家伙”在勤恳工作。“‘大家伙’就是各类交换机、服务器,它们构成了停车场的‘大脑’,不停地传输、计算、储存各项数据。它们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大脑’的算力。”她说。

  小小停车场需要很大的算力吗?

  一辆车驶入智慧停车场,大约会经过识别车牌、引导停靠、计费、寻车、支付离场等步骤。过程看似简单,但停车场的车流具有瞬时集中性。上下班高峰时段,大量数据会在短时间内汇集到服务器中,因此智慧停车场的硬件设备要有很强的能力上限。如同堤坝要拥有抵御洪峰的能力,智慧停车场的硬件设备只有具备高算力,才能在车流高峰来临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物联网生活化运用的从业者并非都是技术大牛,但我们一定都热爱生活。”和许多物联网人一样,季芬格外关注市场上物联网生活智慧化项目的设计。有时候,季芬觉得自己的工作像是给孩子找对象,“好的设计有了‘硬实力’,才能让物联网更好地发挥效能”。

  两年前,智慧停车方案的出现让她心动,如果能帮助这个方案更好地落地,她心中一直想解决的“停车难”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在季芬跟进智慧停车项目以前,这个项目已在多个城市推广,只不过问题层出不穷:夏季高温导致识别系统宕机、算力有限系统运行速度缓慢、设备类型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停车场多样化的需求……这两年,季芬和团队一直在推进这些停车场的硬件改造升级。“以前,这些停车场虽然‘智慧’,但‘有心无力’。现在有了更优秀的硬件,停车场才能展现它的智慧。”季芬说。

  因为这群热爱生活的物联网人,不仅是出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悄然改变……

  3.构建智慧生活,物联网“到处交朋友”

  物联网的内在逻辑就是将物体信息接入互联网,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从这个角度看,物联网就是沟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基于物联网这一特点,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程大钊认为,物联网作为数字技术的门类之一,能与其他技术结合,为构建智慧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看来,物联网不得不成为一个“社交能手”,与更多数字技术“缔结友谊”,以发挥自己的功能。但是这离不开很多人的努力。

  2020年,在美国高校执教的程大钊决定回国,因为他看好数字经济和技术在国内发展的一片蓝海。

  多样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使用场景……中国有着数字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这也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近年来在国内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对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有着同样判断的人有很多。与程大钊的轨迹一样,2017年,吴克艰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不同的是,吴克艰选择用创业的方式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前进。

  那时,国内的物联网行业已经出现,但吴克艰选择从与自身专业背景更相关的AR(增强现实)技术入手,生产服务智慧生活的产品——能满足人们娱乐、健身、办公等需求的AR眼镜。

  如今,物联网已经与包括AR技术在内的各类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吴克艰也开始思考AR产品与物联网结合更广阔的空间。

  “简单地说,物联网能为AR产品提供更及时和准确的数据,优化用户体验;反过来,AR眼镜作为物联网距离用户最近的终端设备,可帮助物联网作出更准确的决策和判断。”吴克艰举例,如果在AR单车健身中加入物联网功能,AR眼镜就能通过对运动状态、人体生物信息、环境信息的集成处理,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骑行体验。

  物联网与AI(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有了智慧房屋,与云计算技术结合形成了汽车的智能系统,与大数据结合就构成了智慧穿戴产品的技术基础……物联网与各类技术的边界已经不那么清晰,它门类众多,构成复杂,在生活中可以无处不在。

  “我们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到物联网带来的便利,中小微企业功不可没。”程大钊认为,不像大企业更关注农业、工业场景,中小微企业能在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中深耕生活场景的某一领域或产品,在场景理解和技术深度上不断积累并形成独特优势。

  市场瞬息万变,新的需求不断出现,和吴克艰一样的数字经济领域创业者正面临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他们深知国内高性能芯片、基础系统软件等基础技术还需持续加强,也看得到数字技术领域强劲的发展态势。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日常生活的智慧得以不断激发。(光明日报 记者 殷泽昊 李丹阳)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