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烟火气又回来了!”二月十八日,是一个周六,晚上九点的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仍人潮涌动,“月亮桥”下挤满拍照打卡游客,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坐无虚席,不少餐厅门口还大排长龙……穿梭于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发现西关大屋、竹筒屋、商业骑楼建筑与文创、民宿、轻餐饮等业态融合共生,处处焕发新活力、勃发新气象。
岭南春来早,羊城万象新。永庆坊这处浓缩千年广府文化的新地标,以旺盛的人气传递出经济加速全面复苏信号。在如今这个充满独特魅力的“网红打卡地”,外地游客很难想象,这里也曾是一片暗淡无光、无人问津的老旧街区。美丽蝶变背后,离不开当地党和政府多年来下的“绣花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2018年10月24日下午,总书记到广州考察,首站就来到永庆坊。总书记殷切嘱托,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建于1931年,拥有广州最长最完整的骑楼,分布着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等十几处古迹,集聚了一批粤剧曲艺、西关打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充分保留了老广州的城市记忆。随着时间推移,恩宁路地块成为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辖区之一,亟须修缮维护及更新改造。如何既守好记忆与乡愁,又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荔湾区历时5年研究探索,最终确定了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对街区进行点穴式的微改造方案。“我们前前后后共制定了6轮方案,这是一个一边摸索、一边尝试、不停完善的过程。”全程参与微改造方案的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向调研组介绍。
区别于传统的大拆大建、“开膛破肚”式翻新,微改造是在维持现有建设格局不变前提下,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2015年,荔湾区将恩宁路永庆片区选作试点,展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更新改造,采用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公开招商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及运营,并制定微改造建设导则、业态控制导则,精准把握街区更新发展方向。
为最大限度保留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和城市肌理,微改造一方面采取“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方式,恢复历史河涌,保护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及旧城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市政、绿化、交通及消防安全水平,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使得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让群众对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从臭水沟变成了小桥流水,从坑坑洼洼的路变成了平整的麻石路,想感受地道的西关风情来这里就对了!”居民汤女士说道。
微改造不止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社区文化的更新、发展方式的更新。为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发展共识,荔湾区在永庆坊二期更新改造中成立共同缔造委员会,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时,两期改造均坚持文化引领,以产业重构的方式导入新锐文化产业,聚合一批老字号、沉浸式文化体验区、滨水休闲餐饮区等,建成广州第一个非遗街区,有效破解了老城区空心化困局。
“绣花功夫”之下,永庆坊区域的日均人流由改造前的千人级升至万人级,商铺出租率升至95%,成为了外地游客、文艺青年、老街坊们的热门聚集地,达到了“记得住乡愁、吸引得住年轻人、振兴得起老城”的多重效果。
从永庆坊出发,“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在广州全市推广开来。“我们牢记总书记赋予广州的使命任务,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奋力攻坚、耐心‘绣花’,推动城市更新取得重大突破。”广州市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表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市累计完成改造810个老旧小区,累计改造老旧建筑4670.4万平方米,累计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676个,共惠及64.1万户家庭、205.2万居民,为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积蓄了新能量。
随着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号角吹响,广州又一次站在了城市更新的新起点上。“我们将突出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以‘绣花’功夫完善城市更新策略,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透露,今年将推动康鹭等127个城中村的改造,力争城市更新投资超2000亿元,带动产业形态优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跃升。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正在城脉、文脉、商脉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生、谱秀新篇。
(求是网 采写:刘艳辉 杨洋 张艳宁 吴晓迪 李民圣 冯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