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3月25日电 题:斯洛文尼亚“蓉漂”汉学家:想更新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记者 岳依桐
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家中,一头金发的斯洛文尼亚汉学家司马文斐盘腿坐在矮几前,手捧一卷《李贽文集》看得津津有味,并不时端起茶杯品茗。他身后的书架上,摆满了《周易》《中国哲学简史》《苏轼评传》《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等书籍。
今年39岁的司马文斐与汉学的故事源于大学时期。2003年他考进斯洛文尼亚高等学府卢布尔雅那大学,就读于汉学专业,2006年到中国留学一年。毕业后他仍醉心于汉学研究,又于2014年起攻读汉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明代哲学,2015年再赴中国学习;2021年他被成都大学聘为外籍专家,成为一名“蓉漂”,平日除了授课之外,仍坚持研究汉学。
司马文斐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日益浓厚。他告诉记者,只有将语言放在相对应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系统学习,才能更好理解其含义。“学习期间,我接触了中国历史、哲学,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古老、深刻,很有意思。”
“有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导师告诉我,不能用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来了解中国,必须要实地、深入地开展研究。我认为,要真正学好汉学,必须要到中国来。”这样的认知是司马文斐多次到中国留学并定居的根本原因,他也鼓励汉学家们来中国考察调研。
而多年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也让司马文斐萌生了新的想法。他说,斯洛文尼亚的汉学研究大多针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等内容,但中国现在的发展非常迅速,汉学家不能仅研究古代中国,也要研究现在的中国。“我想更新大家对中国的了解。”
司马文斐翻阅书籍。 何浠 摄
“我在中国的生活非常幸福,这种幸福也带来一种责任:希望全世界都能认识真正的中国,而不是部分人想象中的中国。”司马文斐告诉记者,他想好好地向斯洛文尼亚人讲述中国的发展,吸引更多汉学家以外的群体也来了解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
在司马文斐看来,很多斯洛文尼亚汉学家都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虽然他们对汉学了解甚多,却很少与民众分享。“其实汉学家可以当一座桥,多发挥他们学识的作用,帮更多斯洛文尼亚人了解中国,我正在这样做。”
司马文斐曾担任斯洛文尼亚“缘汉学会”秘书长,该学会成立于1998年,历届成员都是汉学爱好者。除了学术研究外,学会还会举办麻将比赛、诗歌交流、茶会等活动,并与欧洲多所大学进行交流沟通。“世界上汉学爱好者正越来越多,他们都是更多人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
“我觉得每一个真正来中国看了的外国人,也是很好的讲故事的人。”司马文斐举例道,“成都大运会即将举办,来自全球各国的年轻运动员实地感受后,也会和别人讲起中国的发展现状,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交流。”
不久后,司马文斐将要回到斯洛文尼亚探亲访友,除了分享自己幸福的“耙耳朵”生活外,他还计划为“缘汉学会”策划一系列活动,希望通过交流让汉学爱好者了解中国新的发展和变化,吸引他们到中国来走一走、看一看。(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