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晚霞烂漫,袅袅炊烟从绿柳围裹的老屋升腾起,宁静、纯洁、轻盈、缥缈。
弯曲的乡路上,走来扛镐荷锄归家的男女老少,红色的拖拉机,白色的羊群,游动在绿色的地毯上......
这样的画面,几十年一直没有淡忘,如刀镌斧凿一样镌刻在脑海的屏幕上。出现这个画面,立刻就在耳边想起来邓丽君那如流水似的歌声:“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
在农村长大的人,熟悉那农家茅草苫的老屋,更熟悉那每天从房山头老烟囱升起来的缕缕炊烟。但是,每个人身在画中,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就是画中人。我也是一样,当离开农村以后,才感觉到昔日的小村庄那炊烟和村庄是一幅最美的农耕风俗画,这幅画,时间越久越感觉美丽,越诱人。
炊烟是乡村语言,是乡曲的音符。
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清淡疏朗,袅袅娜娜,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
当年,早晨的炊烟升起,母亲扎着围裙点燃起灶火,灶坑门脸前,火光映红母亲的脸,她把一根根柴禾添进炉膛,将锅里水烧沸。我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饭菜,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然后,炊烟渐渐地在高空中飘远,母亲又开始一勺一勺舀泔水喂猪,一把把地撒下糠麸喂小鸡大鹅。此时此刻,我和同学们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
这个时候,炊烟就是一个浓墨重彩的惊叹号,提醒大家繁忙一天劳动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中午,缕缕的炊烟从村里升起,沿着屋檐,随着清风,缠着树梢,袅袅上升,在天空上形成一个大大的顿号。它似乎在向田野里劳动的人们打招呼:“该休息了,吃午饭了”。在地里劳动的我,此时此刻已经是饥肠辘辘,望见炊烟,好像看见嫂子在锅前正在贴玉米面大饼子。“打头的”停下手上劳动的工具,大家急匆匆奔向炊烟升起的家。吃上一个大饼子,喝一碗黄土豆汤。然后,睡上一个香甜的午觉,心想,谁也不要叫我,睡到自然醒。
中午的炊烟,大大的顿号,它告诉人们,一天的劳动还要继续。
傍晚,晚霞燃烧西边的天际,炊烟升起,小村庄沸腾了,一群群羊儿归圏,劳动的人们荷锄归来,鸡鸭鹅狗在篱笆小院里“叽叽嘎嘎”唱着欢迎曲。落霞的余辉里归鸦阵阵,轻烟若雾,随风飘拂,宛若对游子温暖的召唤。
晚上的炊烟在粗糙中的显细致,说是一幅炊烟袅袅牧人归风俗画,更是恰如其分。这个时候的炊烟,伴着晚霞画上了一个大句号。
乡村的炊烟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风里来雨里去,一辈辈经久不散,昭示着烟火的继续。炊烟在有风的日子里,风雨飘摇,在无风的日子里,袅袅娜娜、和颜悦色。炊烟是飘浮在天空上,最懂人们的感情,不肆张扬低调处事浅色调的云朵。
炊烟是乡村的标志,有炊烟的地方一定有村庄,炊烟是村庄活着的呼吸,看见炊烟,晚归和旅人的心就会变得柔软起来,感觉到了乡亲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抚和牵挂。
炊烟虽然默默无语,总是一副冷看日出日落,漠视月缺月圆。但是,它给人们是人间烟火的亲切,超脱凡尘的浪漫。
炊烟是乡村的眼睛,越过一座一座的山峦,寂寞的向外张望。它翘脚招呼人们:这里是家,这里有温暖。
故乡的炊烟,永远是游子梦里的牵挂,永远是家人的召唤。
想家了,望一眼小村庄的炊烟吧,父母在炊烟处等你回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