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玉的崇拜是从原始部落祭天、拜神开始的,玉是通神之物。“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早期甲骨文像一根丝绳串着四片宝石薄片, 丝绳上端为绳结 。造字本义:用丝绳串起来的珍玩宝石。晚期甲骨文 简化三片宝石和一根串绳,字形与“丰”相似。 金文
省去上下两端的线头,字形与“君王”的“王”相似。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加一点指事符号,变成指事字,以区别于“王”字 。
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关于玉的诗句,下面选出一些来解读。
1.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这句话是儒家“三礼玉论”的主要内容,除了管玉的职能机构、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义、古玉的各种不同用途而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用玉规矩。在古代之时,玉是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
2.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
这句出自:三国·魏·曹植《与汤德祖书》:“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形容盛世繁华,每个人都在收藏珍宝奇艺。
3."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小戎》。古人给玉赋予了许多人性的品格,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这句出自《荀子·劝学》。也有“玉在山而草木润,家藏玉则万事兴”一说。说明玉对自然环境的护佑和滋养,对人的精神的慰藉,对家庭、事业、前途的兴旺发达起到很好的精神支撑。
5.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用玉的制作过程,历经磨练来形容人的成长过程,同样需要经过挫折、坎坷、困顿,才能成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6.宁可玉碎,不愿瓦全。
有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晚期,秦王政曾遣使送一个玉连环给齐国,并对齐国说:这连环上的两个环,没有人能分开,齐国人足智多谋,能不能把它解开呢?想以此不可解之环试探齐国的虚实,齐国的王后听罢来使之言,拿来铁锤,把玉环打破了,并对来使说,我们已遵命打开了连环。秦王政知道此事后,认为齐国有宁为玉碎的精神,所以就不敢再存伐齐之心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明中国人的民族节气。
8.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
人的皮肤柔软细腻,有一定的人体油脂,通过长期佩戴的玉石饰品在佩带过程中,人体表面的油脂可以少许进入到玉石表面,溶入到矿物颗粒之间的间隙中,在起到滋润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玉石表面的透明度及润度,也能起到抛光的作用,此为“人养玉”。
“玉养人”,是说玉石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文章评论